古代天文学如何解释“二月二,龙抬头”
因此,古人所说的“龙抬头”,其原意应是真的有一种叫“龙”的生物,抬头了。那么为什么古代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
古人以为,龙的隐藏和出现是有规律的。在深秋及冬季,它藏在水中,到了春天才显露头角,春分后就飞上天空。显然,“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的依据,就是基于龙的这种生活习性。
二月二也是民间“春社”日
唐代之前,农历二月本无节日。唐德宗时,才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有庆祝“天地和同”及“不偏不倚”之意。而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劝农重本和祈丰收,因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
故“中和节”的习俗大多与农事有关。如百官进农书、献种子,就是象征劝农重本。
由于民间认为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之日,宋代以后二月初二也是民间“春社”日,后来民间常将“中和节”与“二月二”“春社”混为一个节日,且以二月初二为节日时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
与东方苍龙七宿的运行轨迹有关
而因为不相信龙的存在,现代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理解,与古人不同。现代学者认为,“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源于古老的天文学。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及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宿四大组,称为“四象”。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