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21-03-30 15:19
“施暴人和受害人之间的控制关系没有改变,即使沟通模式改变了,暴力也可能会以其他理由发生。家务做得不好,辅导小孩作业不够耐心,还是会被打。”李莹认为,“很多时候,人们发现暴力了,关注点都在受害人,习惯在受害人身上找问题。”
对完美受害人的执着在被曝光的家暴事件中屡屡可见: “第一次被打为什么不离开”“怎么看上TA的”“你这种人,不打你打谁”……
网友评论。微博截图
“不管发生了什么,任何人都无权施暴。”刘西重指出,“在反家暴工作中,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你以后会不会也家暴”
26岁的志浩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了女友。女友问他,“你的家庭这样,你以后会不会也这样(家暴)?”
志浩至今记得12岁那年的深夜,睡梦中的他,被父母的吵闹声惊醒,接着是父亲殴打母亲的声音。他躲在房间里,一边听,一边哭,独自过了整夜。白天再见到的母亲,躺在床上,脸上身上满是伤痕。
志浩后来知道,父母争吵不断、矛盾升级的原因是父亲出轨。他没想到,这次殴打仅仅是个开始。
父亲渐渐不与母亲交流,常常不归家,对家里的一切不管不顾。母亲的状态则每况愈下,弟弟甚至患上了轻微自闭症。那时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志浩都能感受到一股压抑的气息,安静而黑暗的房子里,仅有母亲卧室里亮着的一盏灯,以及独自坐在床前哭泣的母亲,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两个月。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