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上海五国”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21年04月26日16:06

阿拉木图会晤通过决议,要求大力加强和推动五国在经济各领域的长期广泛协作。五国首次提出共建能源管道的建议,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并首次提出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意愿。这些议程充分证明,“上海五国”合作机制日益成熟,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五国共同繁荣发展。

1999年8月2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了第四次会晤。重申扩大和加深多边合作的共同愿望,商定继续加强安全合作,拓展共同关心领域的合作。中方和联方的边境谈判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比什凯克会议签署了《中哈吉关于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

比什凯克会议上,各方首次表示,五国就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建立具体的相互协作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多边合作潜力,促进地区稳定、安全、发展与繁荣。五国元首对彼此间的合作显然有更加长远的考量,这些想法在定期会晤和私下交流中日渐成熟。一年后,2000年7月5日,“上海五国”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的第五次会晤正式将这些意愿落实到文件中。

共同利益拓展合作空间

《杜尚别声明》明确表示,各方同意使“上海五国”成为五国在各领域开展多边合作的地区机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立一个新的欧亚区域性组织。五国元首1996年4月在上海首次会晤后的五年间,五国在这一新模式下密切协作,完全有能力就日益凸显的多极世界格局做出集体回应。中国和俄罗斯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有全球日程设置能力的大国,中俄与中亚三国开展密切的区域合作,能够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重大贡献。

1996年签署的《上海协定》和1997年签署的《莫斯科协定》是“上海五国”升级的基础。酝酿中的新机制遵循以相互信任、平等合作为基础的新安全观。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国”联合监督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边境地区军事检察活动,这一机制至今仍为深化五国军事信任事业持续做出贡献。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