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生态 筑牢大粮仓:用养结合让黑土地成色更足
人民网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李栋)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全球各地的黑土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保护好我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何让其永葆活力?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举办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上表示,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坚持用养结合、生产生态融合发展,持续改善黑土地耕地质量。
近期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据《白皮书》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所生产的玉米、水稻和大豆分别占全国产量的41%、19%和56%,粮食调出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稳定。
唐仁健表示,黑土地是地球上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特殊馈赠,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调节温室气体的缓冲器,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住全人类粮食安全的“饭碗田”,就是留住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