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调取个人数据 软件后台在干啥
软件收集用户隐私权限的边界在哪?
关于App手机用户数据,赵帅表示,从技术角度上看应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包括系统权限保护的个人信息,如通讯录、录音、定位等;未受用户权限保护的个人信息,如用户主动录入的身份证号码、病历、婚姻状况等;用户在使用App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使用偏好信息,这些可能由App主动记录产生,如喜欢听的歌曲、经常去的餐馆等。
对于系统权限保护的个人信息,软件应充分明示并征得用户同意后,才能调用这些权限获取个人信息,并应确保获取的范围、频率、方式符合最小必要的原则。对于用户主动录入的信息,应当充分说明录入的合理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给予用户选择是否录入的权利。对于软件使用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应该做到明确告知用户,并说明后续的用处。
用户信息被收集有哪些风险?
曲子龙说,隐私泄露之后被精准推送广告并不是最大的风险,不良企业会通过大数据杀熟,甚至不法软件装入手机后获取通讯录及相册权限,经过分析提取用于实现“个人身份信息盗用”、“定向网络诈骗”等用途。建议用户不要轻易让第三方软件获取通讯录及相册权限,相册中也尽量不要存放身份证、银行卡等包含敏感信息的照片内容。
曲子龙认为,必要权限按照行业区分,法律上国家已经规定得很明确了,大部分产生争议的是一些个性化的内容,比如支付宝是一个支付软件,但是里面加了小程序后就变成了“公众应用平台”,属性发生变化获取的权限也自然跟着发生变化,最好的方式是应用内的第三方服务如果仅是偶尔使用的应用,都采用二次授权,并且即用即授权原则,如果长期使用的应用则制定权限开关,用户随时可以手动关闭停止授权,可能会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