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22-03-09 15:46
人民网:从华夏古乐团到《唐宫夜宴》,河南博物院尝试的多次跨界合作广受好评,您如何看待展演结合让文物活起来?
马萧林:无论是华夏古乐团复原演绎贾湖骨笛等古乐器,还是《唐宫夜宴》以绘彩坐部伎女俑群为创作原型,河南博物院多次进行跨界展演合作,最大的底气还是源自于文化自信。可以说,这些文物本身就属于那个时代的“顶流”,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也值得我们一品再品。
当初我们选择创建华夏古乐团,初心就是想让文物奏乐,让文物唱歌,让文物跳舞,将其作为陈列展览的延伸。不同于一般的复古演出,华夏古乐的表演一方面不脱离博物馆的背景,对乐曲、乐谱、服饰、礼仪的复原严格遵守历史和文物依据;另一方面,展演内容都是以历史朝代为序来进行,不仅追求形式,也追求最大限度地展现各个时代音乐的典型性。2021年,数字化升级后的展演利用了全息影像、5G、AR等技术,用实践证明了传统不是古板。通过沉浸式的古乐展演,更进一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用更好的表现形式打造博物馆内的艺术精品。
创造性转化 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人民网:作为国内首个推出考古盲盒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打造文创产品的初心是什么?
马萧林:我们的初心是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让藏品活起来,让大家能够把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在2021年,我们实现了考古盲盒从产品到产业化的升级,一年以来,共售出考古盲盒30多万个,销售额达3000万元。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多种数字文创尝试,以“科技+创意”的方式将文物活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心打造的文创产品,让大家体验到发现“文物”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激活年轻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更多人对文物亲而近之。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