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22-03-09 15:46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推出“文艺星开讲”2022两会特别版系列策划,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建言献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从首创考古盲盒掀起全民“考古热”,到跨界推出《唐宫夜宴》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在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上不断探索,让大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近日,人民网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共同探讨文物资源如何更好活化利用,文博热下的博物馆如何更好发挥大学校的作用。
创新性表达 拉近文物与公众距离
人民网:2022年两会,您带来了什么提案?
马萧林:我提交的两个提案都是关于文物安全和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一个是《关于加强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保护利用的提案》。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主要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作为新的遗产类型,其价值内涵和保护目标尚未形成广泛社会共识,资源底数和保护对象范围尚不清楚,保护的规范标准也较为缺乏,亟待解决。另一个则是《关于提升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案》。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加强应急管理、增强应急能力是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也是文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