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2-03-29 18:10
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手机有故障自然要维修。然而,媒体曝光,“小病大修”夸大问题,“以次充好”用劣质零件冒充原装零件,甚至将客户完好的原装零件偷换成非原装零件……种种手机维修“陷阱”令人大跌眼镜。
手机维修之所以滋生“猫腻”,源于某些维修商利欲熏心,利用消费者与专业维修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通过忽悠蒙蔽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以更换电池为例,不少手机维修店宣称使用“原厂电池”,可更换后,手机却出现“弹窗”。至于“小病大修”,则是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花冤枉钱。“掉包”原装零件,更会给手机留下其他故障隐患。在种种见不得光的诡诈背后,映衬出的是不良维修商家“坑一个算一个”的嚣张。
除了“硬件之虞”,手机存储的个人信息,在维修中是否存在泄露风险,同样不容小觑。考虑到维修“失信”多发,店家的“隐私保护”承诺,难免要被打上问号。
如果维修异变为“坑人”,倘若经营堕落为欺诈,必然滑向犯罪深渊。前不久,上海警方就打掉了一个以线上客服低价揽客、线下门店虚假维修骗取高额维修费的诈骗团伙,犯罪嫌疑人涉及全国多地,涉案金额超过3000万元。有组织,有预谋,大肆犯罪一度还披着“维修纠纷”的伪装,妄图逃避打击。对此,警方利剑出鞘,斩断“黑手”,更给其他心怀不轨者敲响丧钟。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