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收藏

秋风秋菊秋树 故宫馆藏宋元时期“秋色图”赏析

2017-08-22 09:22

编者按:立秋节气已过,盛夏光年渐行渐远,秋风秋月,红叶寒鸦将逐渐取代暴雨骄阳,接天莲叶。在唐代诗人王维眼中,秋天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将雨后秋凉,松间明月,清泉流声的美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在画家眼中,秋天又是什么模样呢?小编精选了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时期的“秋色图”与您一同欣赏。

《秋兰绽蕊图》清丽雅逸

《秋兰绽蕊图》页,宋,纨扇页,

绢本,设色,纵25.3cm,横25.8cm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明安国玩”、“交翠轩印”、“仲珪”3方。

《秋兰绽蕊图》局部

作品构图简洁,绘秋兰数茎,兰叶修长劲挺,兰花吐蕊,清丽雅逸。兰叶用双钩填彩法描绘,笔触粗重劲利,以深绿填彩;花蕊用白粉加淡墨点画,墨、色交融。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写兰反楚辞,亦足终古矣。底识其为秋,疏叶濩冷蕊。意出常人表,或远代其子。”钤“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太上皇帝之宝”等玺印。

编者按:立秋节气已过,盛夏光年渐行渐远,秋风秋月,红叶寒鸦将逐渐取代暴雨骄阳,接天莲叶。在唐代诗人王维眼中,秋天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将雨后秋凉,松间明月,清泉流声的美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在画家眼中,秋天又是什么模样呢?小编精选了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时期的“秋色图”与您一同欣赏。

《秋兰绽蕊图》清丽雅逸

《秋兰绽蕊图》页,宋,纨扇页,

绢本,设色,纵25.3cm,横25.8cm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明安国玩”、“交翠轩印”、“仲珪”3方。

《秋兰绽蕊图》局部

作品构图简洁,绘秋兰数茎,兰叶修长劲挺,兰花吐蕊,清丽雅逸。兰叶用双钩填彩法描绘,笔触粗重劲利,以深绿填彩;花蕊用白粉加淡墨点画,墨、色交融。对开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写兰反楚辞,亦足终古矣。底识其为秋,疏叶濩冷蕊。意出常人表,或远代其子。”钤“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太上皇帝之宝”等玺印。

 

《胆瓶秋卉图》艳丽而不失于秀雅

《胆瓶秋卉图》页,宋,纨扇页,

绢本,设色,纵26.5cm,横27.5cm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交翠轩印”、“神品”、“子京父印”、“项元汴印”、“项墨林鉴赏章”、“张则之”6方。

《胆瓶秋卉图》局部

此图为南宋写生画中的优秀作品。图中瓶架上置一蓝釉长颈瓶,内插菊花。花朵施以勾勒填色法,花叶用没骨法出之,刻画自然细腻,渲染柔和润泽。秋菊艳丽而不失于秀雅。画页左侧题诗:“秋风融日满东篱,万叠轻红簇翠枝。若使芳姿同众色,无人知是小春时。”此为即景诗,描写瓶中之花轻红淡雅,叠簇于翠枝。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花似菊而红,叶则迥然异。自题属冬篱,殊难解用意。徒以设色工,选藻许其厕。辛亥清和御题。”钤 “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太上皇帝之宝”。

 

《秋树鸜鹆图》构图奇崛突兀

《秋树鸜鹆图》页,宋,纨扇页,

绢本,设色,纵25cm,横26.5cm

本幅无款识。鉴藏印钤“大观”葫芦形朱文印和“桂坡安国监赏”及“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印。

《秋树鸜鹆图》局部

《秋树鸜鹆图》局部

图绘秋日里一只鸜鹆栖于桐树之上,利爪紧握枝干,扭颈侧目似在谛听。鸜鹆目光锐利,体态丰满,尾翼整洁,羽毛黑亮,而树叶则满布虫蚀,拘挛蜷曲,颜色枯黄。构图奇崛突兀,迥异常品。

鸟为纯黑一色,故全身皆用墨染,然不同部位之毛羽的质感、层次均表现无遗,何止“墨分五色”而已!古人墨法之妙于此见之。蚀朽的树叶在画家高超的技法下“化腐朽为神奇”,勾描晕染,层次丰富。中国工笔画常写病叶,原因在此。而此图之叶堪称极致。 

 

《秋江待渡图》意境清幽

《秋江待渡图》轴,元,盛懋作,纸本,墨笔,

纵112.5cm,横46.3cm,为清宫旧藏

《秋江待渡图》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年),本幅有画家自识:“至正辛卯歲三月十又六日,武唐盛懋子昭爲鹵西作秋江待渡。”钤二印。本幅上还有元老圃、莹玉菴、刘公叙、庄广义、俞英题记,及清高宗弘历于乙酉年(1765年)御题的七言诗一首。

《秋江待渡图》局部

《秋江待渡图》局部

《秋江待渡图》局部

此图以两段式深远构图法画近树繁茂,远山起伏,中间澄江如练,芦雁惊飞,风吹树杪,一派清秋气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携书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载客摇橹而来,意境清幽。画法略近董源,用笔疏简尖硬,是盛氏代表佳作。 

 

《秋郊饮马图》意态生动

《秋郊饮马图》卷,元, 赵孟頫作,

绢本,设色,纵23.6cm,横59cm

本幅右上方自书“秋郊飲馬圖”五字,左上方署款“皇慶元年十一月,子昂”。知此图为赵孟頫59岁作。

赵孟頫擅长人马图,总体追求刻意写实,一笔不苟。具体画风有两类:一是宗唐人韩干之法,马尚丰肥,用色华丽,衬以山水树石背景,人、马、景合为一体;一是仿北宋李公麟之作,笔墨清淡,着力于线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的统一,不施色彩,以墨代色加以轻染。人马画中的人物均著唐装,风格既具“复古”的唐画之韵,又带浓郁的文人气息,有一定的创新性。

此图属仿唐人的工笔设色画法。清秋郊野,一唐装圄官在池畔牧马,红色衣袍在大青绿的草坪映衬下显得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所率十匹骏马均骨肉停匀,活跃多姿,它们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俯首就饮,或引颈长鸣,意态生动。

《秋郊饮马图》局部

《秋郊饮马图》局部

此图在布局上富有特色,以中景露地不露天及右开式构图,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揉合,灵活地处理景物,使画面开阔舒展,疏密有致。画法亦将唐人的青绿重彩法与宋以来的文人笔墨法加以融合,别具新意。如人物线描工细劲健,又类似篆籀用笔,古朴中见隽秀;树石、坡陀行笔凝重,勾、皴、破、染并用,工谨中含清逸;青绿、大红重色中又兼施赭石、水墨,于浓丽中显清雅。总体风格行、利相兼,妙、逸并具,精逸技巧与文人雅韵结合,反映了赵孟頫晚年成熟的人马画面貌。

此卷后幅有元代柯九思及清代的弘历、汪由敦的题跋,元以来曾经诸名家收藏。汪砢玉《珊瑚网》、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等书著录。

 

《江山秋色图》细节丰富

《江山秋色图》卷,宋,赵伯驹绘,

绢本,设色,纵55.6cm,横323.2cm

此卷钤有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此图为青绿设色。画中有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其间,又有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换景,令人玩味不尽。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有宋代画院气派。

《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局部

《江山秋色图》局部(细节)

 

《秋亭嘉树图》画面沉寂而不乏生气

《秋亭嘉树图》轴,元,倪瓒绘,

纸本,墨笔,纵114cm,横34.3cm

图中绘平坡远岫,草亭嘉树,广阔的江面上露出汀渚一角,幽静雅洁,仿佛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画面取三段式构图,用笔尖峭秀逸,树干皆双勾,稍事皴染,树叶点法富于变化。墨色较为干淡,仅以浓墨点苔,提出精神,为沉寂的画面融入了些许生气。

本幅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南渚残云宿虚牖,西山

本卷上诗塘有吴宽、朱果二家题记。曾经清内府收藏。

《秋亭嘉树图》局部

《秋亭嘉树图》局部

《秋亭嘉树图》局部

《秋亭嘉树图》局部

《秋亭嘉树图》局部

 

《秋柳双鸦图》呈现自然生命的搏动

《秋柳双鸦图》页,北宋,梁楷作,

绢本,墨笔,纵24.7cm,横25.7cm

纨扇页,行书署款“梁楷”二字。

此图前人定名《秋柳双鸦》,实则写唐代诗人王维五言绝句《鸟鸣涧》诗意。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鸟鸣涧春山月出的夜景,既幽静,又有生气。

《秋柳双鸦图》局部

梁楷的画,以渴笔焦墨绘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根枝条昂扬向上又飘拂而下,突兀地将整幅扇页中分为二,构图大胆,以奇致胜。大片空白处淡墨晕染出的薄云满月,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初升的月亮惊起的两只山鸟奋飞呼鸣,打破了夜空的静寂,老柳虽然细弱,枝条却仍坚韧,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动。

梁楷作画,以“减笔”闻名,此幅亦不例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所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描绘出花鸟的内在神韵。大片的空白使画面显得空濛含蓄,给人以笔墨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

 

《秋江待渡图》意境苍茫

《秋江待渡图》卷,元,钱选绘,

纸本,设色,纵26.8cm,横108.4cm

款署“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钤印“舜举印章”(白文)、“舜举”(朱文)、“钱选之印”(白文)。

引首乾隆御题“秋江待渡”四大字,钤“御书”(朱文)印,本幅有乾隆行书自题五言律诗一首,后纸有陈恭、胡惟仁、朱庸、胡敦等17家题记或题诗。曾经《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等著录。引首、画心、前后隔水、尾纸有高士奇、安岐、清内府等鉴藏印近80方。

《秋江待渡图》局部

《秋江待渡图》局部

《秋江待渡图》局部

此图描绘江南的湖光山色。起首一处茅舍数楹,处在茂树环抱之间,屋前水波不兴,屋后群峰高耸,远处淡雾轻岚,气氛宁静平和,恍若神山仙境。画幅中央是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江天浩淼,远景秋山隐隐,起伏连绵。江水左岸土坡上青红杂树,一人独立待渡,秋水望穿,而将要渡他的客船才刚刚驶离对岸。卷后自题七言绝句:“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徹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此卷采用诗、书、画结合的形式,以诗意充实画意,开创了元代绘画的新风格。

以墨线勾勒山石林木轮廓,再施以青绿重彩,几乎不用皴笔,画法接近展子虔“游春图”,明显带有“复古”的韵致,意境苍茫。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热点推荐

最新 社会 理财 军事 娱乐

进入新闻频道
进入社会频道
进入理财频道
进入军事频道
进入娱乐频道

社区热贴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