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一千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

扬子晚报  2017-03-28 08:25

原标题:一千年前的中国人怎么搞环保?

一千年前就有退田造林

宋代改湖造田,集中在江南,尤以宁波、绍兴等地为多。一些地方豪强出于一己私利,建议官府开放改湖造田。一些官员,或因有利可图,或为政绩工程,打着为国兴利旗号,建议围湖造田合法化。南宋初年,太湖附近驻扎大量军队,利用人多、有组织、地方政府难以干涉等优势,大规模围湖造田。

但改湖造田也造成了危害,宋人对此多有论述。鞠仲谋的《连江县重濬东湖记》,郏亶的《上苏州水利书》,舒亶的《西湖记》、《水利记》,王廷秀的《水利说》,史才《围田利害状》,薛徽言的《论湖田奏》,王十朋的《鉴湖说》,留佑贤《相度围田利害奏》,徐次铎《复鉴湖议》等文章,均提出反对意见。一是改湖造田虽貌似增加了良田和粮产,但水旱调节功能减弱,周围农田易遭水旱之灾而荒芜歉收,总粮产反而减少。二是改湖造田会改变当地的生物群落结构,破坏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导致食物总类减少。三是改湖造田也影响该生态系统为人提供美感的功能。

宋人关于改湖造田的论述,对后世应该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20世纪下半叶,“重新安排河山”的豪言壮语响彻华夏。特别是六七十年代,江南地区的“围湖造田”工程轰轰烈烈,规模和气势都是宋人所无法比拟的。由于生态系统被人为破坏,后来许多地方只好还田为湖。

宋时黄河等经常泛滥,淹没庄稼,冲毁村庄。中央不仅下诏疏浚河道,还号召广植堤岸树,以固堤防。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堤上,疏植桑柘,可以系牛,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沃,桑多则蚕壮。这就构成了“堤树—牛—土—桑—蚕”的小型生态系统,一举数得。

修堤坝,植树造林,赤膊上阵,挥汗如雨,那些宋朝官员,有点让人感动。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