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流行前的自行车记忆
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道路状况的改善以及制造工艺的改进,自行车才在中国流行起来。自行车最集中的城市是上海,当时就有几百辆自行车。
据1898年1月28日的《申报》报道:“泰西(即欧洲)向有脚踏车之制,迩日此风盛行于沪上,华人能御者亦日见其多,轻灵便捷,其行若飞。”不仅是寓沪西方人骑车,华人也渐渐开始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了。同年4月1日《申报》又说:“每日黄浦滩一带,此往彼来,有如梭织,得心应手,驰骤自就。”说明在当时,外滩马路上自行车已经往来如织,自行车经过改进后,骑车人已能驾驭自如了。鉴于上海人骑车骤增,《申报》还特地发表社论,作了一个大胆的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家庭富裕的象征:大件之首“二八车”
1940年,上海自行车厂(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成立,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生产企业,由此开创并演绎了中国自行车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然而,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人们生活富足的一个象征,就是“骑着倍儿新的自行车,带着彩花的暖水瓶”。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一般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四十元,买车很不容易,有的大单位就出面,替职工向国营商业部门办理“赊购”,比如,国营天津钢厂的职工就曾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购买了五百三十多辆自行车。
那时自行车除了用于上下班乘骑,还有个很重要功能便是负重运输。一大家子人要采买沉物、接人送人,都指望这辆车。所以尽管也有轻便车型,但最受大众欢迎的,还是结构扎实、能驮一家三口的载重型28英寸男车。十岁上下的孩子学骑车,也都是直接从这种大块头的“二八车”起步。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有童年握定车把、稳着车架、斜着身子,把小腿穿过横梁下方的空档努力去够脚蹬子的练车记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