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流行前的自行车记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已拥有800万辆自行车。几乎已是“一人一车”的饱和状 态。在高峰时段,东单、南河沿、西单等路口,每小时就会有两万多辆自行车通过。资料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 雷册渊 整理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成为近两年中国城市中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绿车、小红车……共享单车在普及绿色交通理念、连接起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城市管理和交通发展的诸多讨论。
时光倒转几十年,自行车就已经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青睐的代步工具。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我们有着独特的自行车记忆。
一个多世纪前的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自行车是一个半世纪前传入我国的舶来物,在自行车发明和改进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自行车都曾在我国出现过。最晚不超过1868年,上海街头就已出现了自行车。据当年1月17日的《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的自行车不多,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脚蹬踏而行,“转动如飞”。上海的自行车是由侨居的外国人带进来的,风气开化的上海人对外国的新器物很感兴趣,因此19世纪60年代后自行车便不断传入,成为上海街头的新奇一景。
虽然自行车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长时间不能流行,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早期自行车本身性能不佳,骑车人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不能掌握骑行技能,骑行中也容易摔倒。其次,当时中国的道路条件不佳,在宽敞平坦的马路普及之前,自行车在中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难以流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