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流行前的自行车记忆
那个时候,人们对自家的自行车都可谓“精心呵护”。许多人一买到车,就赶紧拿颜色不一的塑料条将大梁、车把等部位缠起来,以防磨损油漆。即便没淋雨,隔三岔五也要用碎棉纱或旧布头把自行车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锈。
1978年后,随着生活逐步改善,耐用消费品需求全面增长,“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大家结婚置业的必备物件。在上海,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和青岛的红灯牌收音机曾经位列“四大件”,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作为“大件”之首的自行车,无论城乡都几乎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名牌自行车更是异常紧俏。
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人一车”的自行车王国
1981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电视机等十种日用机电产品的生产。各地争相兴建自行车厂和零配件厂。1983年,全国自行车实际产量达2758万辆。1984年7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报告,要求促进企业联合,扩大优质自行车生产,三年内做到名牌车敞开供应,取消票证。到了1986年,当年仅前11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3229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供应放大,许多人结束了骑破车旧车和大号男车的历史,街头也不再是“黑骑军”的天下,各种型号、色彩、样式的自行车开始出现,洋洋大观。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自行车以平均每年5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自行车多,成为北京交通的重要特征。到了80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已拥有800万辆自行车。除去老人孩子,几乎已是“一人一车”的饱和状态。在高峰时段,东单、南河沿、西单等路口,每小时就会有两万多辆自行车通过。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