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助修广州最早自来水 设计精妙“竹制管道”
不过,那时打深井不是一般的烧钱,虽说我查不出宋代打一口深井要多少钱——如果你打探出来了,回来也可以告诉我,但直到清代,打一口深水井都要花几百两银子,相当于一户普通人家十来年的生活费,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这个花费只会多,不会少,除了特别有钱的富户,一般人家谁打得起井啊。打不起深井,就只能喝咸水,可天天喝,整个人走路都发虚呀。所以,张家小娘子和李家大哥再忙也要抽出空来,抱着陶罐往白云山跑,那不是在追求什么养生之道,而是为了让家人喝上一口宝贵的淡水而已。
当然,这一拨又一拨的取水大军中,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商业目的,把这罐水拿到山下的市场上,贴上“地道山泉水”的标签,再加一句“喝上去有点甜”的广告语,就能卖个好价钱。说到这儿,你或许又要一惊一乍,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就知道做广告了?嗨,你又小看人了不是,宋代广州城的广告业可是发达得很呢,这个,咱们留到以后再慢慢说。
3
苏学士巧用竹管 山泉水引进城内
1094年秋日的一天,蒲涧寺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便是名满天下的苏东坡苏学士。他是在被贬往惠州的路上,顺路到此一游的。我记得历史学者吴钩在他写的书中曾将苏东坡称为当时的“国民老公”,说上至太后,下至小家碧玉,无数人是他的粉丝。“国民老公”一词用得是否恰当,我不敢评说,但苏东坡在当时极受欢迎,却是事实。虽然他的仕途一波三折,显赫时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文化部长),被一贬再贬时穷得叮当响。可不管他到哪儿,都有一大堆人喜欢他,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请他喝酒吃饭,甚至连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苏东坡固然是少有的天才,但我觉得,不管在何样的处境下,他都能以幽默的态度享受生活,又时时抱着慈悯的心,才是受人喜欢的根本原因。就拿他到蒲涧寺一游来说吧,本来是在被贬赴任的路上,到了惠州住哪儿还没着落呢,可他仍悠然欣赏白云山美景,又兴冲冲与老和尚谈天说地,之后大笔一挥,留下“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的诗句,就飘然而去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