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海》中看海派商道传奇
以真实素材打底,是这部话剧的一大艺术特色。为此,创作人员查阅了许多资料,既从历史中钩沉有意思的往事,也将当代的新闻事件嫁接到作品中,通过艺术再创造,构筑出一部风起云涌的商战戏。例如,剧中主人公申霁航在电台中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立即拿出自己偷偷准备多年的彩纸,写上庆祝抗战胜利的标语,让店员们大街小巷地去张贴。徐俊记得,“这个细节也有真实的出处,是我在一本书所引用的一个日本记者的日记里读到的”。
被评论者称道的是,《大商海》并不止步于“商海”,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指向。以徐俊的话来说,就是“商道即人道。时刻在利益漩涡之中周旋碰撞,如何在趋名逐利的年华仍然保有伊始的初心,是摆放在每一个商人面前的终极考题,拷问着他们人性深处的道德律”。
上海男人应该是笔挺的
“终于来到了大上海”,乘着一叶小船,怀揣母亲给的9块银元,《大商海》主人公申霁航只身从苏州来到上海。
在大上海,他开启了他和他所创办的源鸿昌绒线号命运的跌宕起伏。
在大上海,他和吴慕用、席耀宗相遇,他们结为兄弟,又因人生选择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
随着这个“勇闯大码头”的拼搏故事渐次展开,三兄弟身处商海的波诡云谲,命运各有取舍,结局截然不同。这演绎出舞台上情节的多彩多姿,也凝聚为某些无形概念的生动化身。例如,评论者向牧认为,“该剧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对申霁航、吴慕用和席耀宗三兄弟的塑造上。申霁航代表的正义和理想,吴慕用代表的应变和灵通,以及席耀宗代表的利己和现实,仿佛将一个商人拆分成了性格鲜明的三种人格。兄弟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上海商人群体中的一种特质。导演巧妙地通过三人之间的聚散离合、对话冲突,来呈现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碰撞、上海的商业文化。”
在“抵抗日寇”这场戏中,生与死的考验横亘于上海商人之前,“人格”的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日本人入侵后,垄断了上海的绒线经营,各家商号风雨飘摇。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席耀宗卖身求荣,申霁航凛然不屈。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