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 2017-07-25 10:09
韩国对甲午战争的官方看法和学界观点在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等方面与中国学界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一些方面如对近代以后中国的对朝鲜政策的认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也许是由于双方研究的视角不同所致。
早期认识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战后,日本在对内外的宣传中都强调1894年中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朝鲜的独立,然而仅过了两年朝鲜人就对此提出了质疑。1896年5月16日的《独立新闻》就刊文称:“虽说日本和中国战争结束后韩国取得了独立,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好像成了日本的属国。朝鲜的内政和外交正由在汉城的日本公使馆在处理,一方面是独立国家,另一方面却是他国的使臣来决定这一国家的政府,我们还从没有听说有这样的独立国。”作为朝鲜近代史学的开创者之一的朴殷植,在1915年出版的《韩国痛史》一书中也质疑道:“所谓独立非我自力而得之,终乃被他坏了,是岂吾民革命之本意哉?”除了质疑日本的战争目的外,朴殷植也提到了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后果。关于战争原因,朴殷植借用秦白起灭楚国的典故,指出:“今中国士卒能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一心同功,死不旋踵者乎?各有散心,莫有斗志者乎?甲午之辙,昭然自在,中国人民今皆革心进步,免致再蹈否,吁可惕矣,亦可奋矣!”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一朝遇三岛之小国而弱焉,丧权失地,腐败毕露,于是列强抵掌而笑曰:是病国耳,不取恐后于人”,结果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些可以说是韩国人对甲午战争的最初认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