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市场”的两张面孔 一边“反婚”一边“相亲”
大城市中反相亲、反逼婚潮流的兴起
事实上,抵制相亲、控诉逼婚,甚至进一步演化为反感双方父母、警惕婚姻本身在互联网上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和传统的“恋爱结婚天经地义”观念分庭抗礼。
但反婚不全是网络媒体上的口舌之快。根据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尽管适龄未婚人口一直增加,结婚登记对数却从2013年起呈现负增长。反相亲、反逼婚伴随着结婚意愿的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女性作为婚姻中传统上被物化的一方、更多承担被低估的家务劳动的一方,意识到并开始抵制不平等的婚姻安排。而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婚姻本身保障性功能正在弱化。
首先,婚姻作为生产生活协作单位的地位正在下降。家庭外大部分男女都能独立获得收入;家庭内各种电器、高度普及的外卖送餐、名目繁多的上门服务和养老机构,使以往来自婚姻的协助如今都可以用金钱购得——连母职的履行都能够转化为月嫂和保姆的专业服务。
当今社会中,婚姻的另一重要诱惑是合作买房。可是,在人口、土地和各种资源都在持续向城市集中的中国,房地产作为经济命脉同时也扼住了近亿有购房刚需的青年人的命脉。学者的数据证实了人们的猜测:初婚年龄和房价之间的正相关的确存在,迫于购房压力,更多年轻人推迟了进入婚姻的时间。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