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婚困难比例近七成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现状
农村男性面临成婚压力的成因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部分男性难以成婚的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可以说历史上的男性成婚难问题并不是男女比例失调这一单一人口因素决定。导致农村男青年结婚难的因素,可以从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层面来看:
1.宏观层面:1980年以来,随着SRB偏高日趋严重,男女比例失调或者说性别失衡成为当今社会农村男性成婚难的主要原因。女性人口的绝对缺失导致的男性婚配困难,中国社会的女性向上婚配制度带来女性人口的婚姻梯度迁移加剧了男性婚配困难,导致男性的婚配困难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2.中观层面:社区因素,地区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女性大量外流外嫁等。
3.微观层面:个人因素,包括教育和收入低,以及其他个人原因,如身高、相貌、性格、身体健康状况(残疾)等;家庭因素,包括兄弟数量(姐妹数量)、父母身体状况(田野调查发现有部分光棍因父母无人照料放弃外出打工)。
总之,农村男性普遍面临成婚压力,原因复杂多样,但经济因素是关键。农村男性成婚难问题已相当严峻,近四成的已婚男性经历过成婚困难,而超过六成的小龄未婚男性(年龄低于27岁)承认正面临成婚困难,被访的村干部也认为本地存在男性成婚困难的比例已近70%。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农村女性人口的外迁,造成当地农村地区可婚配的女性人口相对缺乏,加剧了男方婚姻花费的增长,使得经济条件成为农村男性能否成婚的关键因素。在调查地,已婚男性婚前找对象的平均花费为6284.8元,大龄未婚男性的平均花费仅为1224.8元,相当一部分的大龄未婚男性由于非常贫困,其找对象的花费为零。如果以农村中等水平家庭举办婚礼中的男方花费(含新房、彩礼及酒席)为例,西部地区需要7.4万元,这相当于一个农民24年的经济收入。这对于普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大龄未婚男性而言,成婚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近八成的大龄未婚男性身体健康、没有残疾,且西部地区大龄未婚男性残疾比例最小而东部最大,再次从侧面说明了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男性成婚的关键因素。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