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揭秘:毛泽东曾把彭德怀看作三国时期哪名叛将

中国新闻网  2017-09-01 11:27

原标题:揭秘:毛泽东曾把彭德怀看作三国时期哪名叛将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史学观念中就已有了“行动史家”的基本思想。他在一封给同学的信中这样表述自己研究历史的目的:“历史者,观往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观往事,是为了“制今宜”,“制今宜”就是用从历史中发现的规律(公理、公例)观察社会,指导实践。为了“制今宜”就要以紧迫的态度去探求公理、公例。毛泽东一生实际都是这样做的。例如,为了建立红军根据地,防止流寇倾向,他研究了李自成、张献忠的流寇主义;为防止党内骄傲情绪,他又推荐郭老的《甲申三百年祭》为整风读物;他还经常把自己的读史心得用于指导干部工作,曾由三国人物郭嘉的足智多谋论证了谋与断的关系,以促使领导干部改进工作方法。

在各种史著体裁中,毛泽东尤其爱读人物传记。其原因大概与他是个“行动史家”有关。人物传记往往能更多地满足这位“行动史家”的需要。因为,一是古今人物颇多相似之处,古人传记较之其他史著体裁更为切近今人,二是人物传记所包含的社会内容最为广泛丰富,最能提供多方面的历史借鉴。

中国的历史遗产虽然丰厚,但却精华与糟粕杂糅并存。毛泽东虽然从中吸取过大量精华,却也受到过许多负面影响。毛泽东自称是“马克思加秦始皇”,他把彭德怀看作是三国时的叛将魏延,他特别欣赏《后汉书·张鲁传》中“置义米肉”的记载,以为找到了办公共食堂的历史根据,他不恰当地以古喻今,以断李秀成为叛徒来隐喻瞿秋白晚节不忠,并非烈士,他还以评法批儒作为所谓阶级斗争的工具,等等,这些都说明毛泽东曾受过中国历史遗产中封建因素的不良影响,说明他在处理中国历史遗产的方法上存在着一定误区。这是他作为一个历史家存在的缺憾。关于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缺憾和教训,以往人们总结得并不够,今后仍需要人们特别是毛泽东研究者认真加以清理和总结,这样会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一伟大人物,并提醒后人,引为鉴戒。(《学习时报》)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