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民参与的“除四害”运动:麻雀是怎么被“平反”的?
当时为什么要提出“除四害”?
时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曾谈到,大家都知道在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中,有很多是经由老鼠、苍蝇和蚊子传染的。解放前人民谋生都很困难,当然没有力量去除四害,因之,死于鼠疫的在1939年到1948年就有2.3万多人,疟疾患者估计每年就有5000万人以上。而消灭麻雀则是为了保护庄稼。老鼠盗食粮食的情况就更严重,并且老鼠还会损害农作物,损坏建筑,破坏堤防,咬坏杂物。为此,党中央和毛主席才会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二十七条中提出“除四害”这一任务。(1958年2月11日《北京日报》5版,《除四害 讲卫生 造福人民 造福子孙》)
趋势全面整治环境
很快,北京就掀起了“除四害”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3月1日到9日,全市人民捕鼠14.5万多只。各区居民都设置了捕鼠工具,积极投入捕鼠运动。一些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工商业户也开始行动起来。后来几乎达到全民参与的程度。(1956年3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全市在本月头九天里共捕鼠十四万五千多只》)
1957年12月,开展冬季“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市十个区就已经消灭老鼠和麻雀70万多只,其中老鼠33万多只、麻雀37万多只。(1958年1月11日《北京日报》2版,《七十万只鼠雀丧生》)
除了单纯的“除四害”,很多地方还借此机会开展了全面的环境整治。据本报1957年12月13日2版的报道,当年,海淀、昌平等地展开了全区性的清洁扫除活动。海淀区清河镇的居民,过去把垃圾倒在住房墙旁,不但肮脏,也招苍蝇。清河农业生产合作社用18辆大车,从这里运走垃圾250车。昌平苏家坨乡的农民结合清洁扫除,填垫牲畜棚圈,清扫街道和住屋,掏净厕所粪便和污泥。在乡党委书记的带头下,全乡掏出粪肥22.3万多斤,掏挖了186个厕所,挖出蝇蛹和蛆共49斤多,加上清扫出来的尘土,共积肥2730多万斤,不但大力支援了积肥运动,而且使全乡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当地农民亲眼看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除四害”的信心更大,全乡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卫生制度,保持卫生工作经常化。(1957年12月13日《北京日报》2版,《市民奋起除四害讲卫生》)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