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坏11部手机的马慧娟 加入中国作协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小村庄数十年搬迁重建的过程,反映出大环境下,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正如书里面乡亲说的,‘以前我们穷,是因为国家也穷,现在国家富了,我们也跟着富了’。”马慧娟介绍道。在《走出黑眼湾》的最后,马慧娟这样描述她热爱着的土地:“在芦草洼,在红寺堡,在狼皮子梁,建设得最好的设施就是学校。在每一个清晨,当琅琅的读书声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时,也正是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有了第一批大学生,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而希望与未来,也在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除了专注于文学创作,马慧娟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她还在庄稼地里辛苦地劳作着:用了四十多天时间,刚刚采摘完两亩黄花菜,收入近万元;六亩玉米将在金秋十月迎来丰收。对于入围中国作协新会员,她坦言,如果成功,将让她有了归属感、找到了组织,下一步希望写一些紧贴时代脉搏的作品,朝专业作家方向发展。(文/记者 张恩杰 统筹/刘江华)
| 上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