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文旅·体育

电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北京日报  2020-09-11 08:33

原标题:电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到了1928年夏天,最好的默片已经卖不过平庸的有声电影。各大片厂涌入百老汇抢夺有剧场经验的导演、编剧和演员,新的时代来临了,电影从光学领域迈入电学时代。一个由卓别林、基顿、罗德和哈里·兰登共同构筑的默片喜剧世界,在有声片来临时消失了。

著名导演黑泽明曾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响的效果。事实也是如此,1930年,全世界电影观众每周高达2.5亿人次。电影业的顶峰象征是电影节的设立。192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设立了奥斯卡金像奖,首任主席为当红影星范朋克。1932年8月6日,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诞生。

然而好景不长,1940年以后,电视产业开始飞速发展,50年代末全美家庭电视普及率达到85%。电视剧削弱好莱坞长达20年,家庭观众被电视剧拉走,电影院只剩下年轻人。美国本土电影观众锐减80%,很多导演开始转做电视剧。在日本也是如此,1960年日本制作了547部电影,达到了该产业辉煌的顶点,观影人数最高为11亿人次。就在同期,电视进入寻常家庭后,1963年观影人数已跌破高峰时的一半。在1964年彩色电视普及后,黑白电影便从绝对“老大”地位很快销声匿迹了。于是,电影业发明各种宽银幕、加大电影技术投入并且塑造出更多的电影明星来对抗电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体系化、更加有吸引力的电影业,在与电视、电子游戏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重生了。

很多学者研究过,为什么电影如此惹人喜爱。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给予了新的解释。艺术是潜在意义的反映,满足观众和艺术家潜意识的需求。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即是白日梦和愿望的达成,也是替代性解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冲动和欲望。电影表面的内容下总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精神讯息。现在的电影比过去表现出更强烈的个人意志,普通个体成为承载矛盾与冲突的主角,电影表现个体,个体也在电影里找到了现实中的自己。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