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

祝勇:用文字搭座紫禁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11-05 08:25

大众熟知的,多是故宫里帝王将相、后宫嫔妃的故事。然而在《故宫六百年》中,祝勇着墨颇多的是故宫里更广大的芸芸众生:从太医、工匠,到太监、宫女,这些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人,也被作者视为构成紫禁城600年丰富历史的重要部分。祝勇说:“从为保护太子而献出生命的太监张敏,到以杨金英为首谋害嘉靖皇帝的十几名宫女,这些卑微的小人物,甚至影响到历史的走向。”

在书中,作家尽可能地展现历史进程中人性的复杂。祝勇笔下的人物更多是利他的、利群的。紫禁城不仅有影视剧和通俗小说里的权术、阴谋、党争、宫斗,更有着日常生活的坚实质地,有着最朴素的亲情与关爱,甚至神圣的奉献与牺牲。“我写的历史不是空洞的、概念化的历史,有人的温度,人的血色。”祝勇认为,中国人价值观的伟大,成就了这座城的伟大。

搭建普及文化的“金水桥”

除了作家、学者,祝勇还有多重身份,他主编过《布老虎散文》等多部丛书,他是《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大型纪录片的总撰稿和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的总导演。从这些身份不难发现,祝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他写《故宫六百年》正是想搭建一座将故宫和大众连接在一起的文化“金水桥”。

在写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之心,酝酿良久方肯落笔。作家惊奇地发现,纸上“建房子”的3年多时间几乎与当年集中营建紫禁城的用时相近,让祝勇对这座城的建造,有了更真切的体验。爬梳史料、考稽典章时,祝勇发现,每当有恶与丑的力量试图挟持这座城时,故宫都会自生出一种力量与之抗衡。在这样的博弈中,它并没有被摧毁,而是变得愈发硬朗和健康。这或许埋藏着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密码。在书写故宫的同类文学作品中,祝勇的《故宫六百年》于历史、建筑、人物外,更寄寓了作家对中华文明的省视与哲思。作家王蒙评价说:“祝勇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故宫,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很有意义。”

祝勇说:“我写了这么多关于故宫的书,着眼的都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写《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大家会很奇怪,苏东坡是宋代的,为什么要在故宫寻找他?实际上,故宫收藏了苏东坡的墨稿、他的一些书法作品,还有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黄庭坚的作品。”他笔下的故宫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政治意义上历代王朝的故宫,一个是文化意义上的故宫,后者显然更重要。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文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