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

祝勇:用文字搭座紫禁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11-05 08:25

“虽然书名叫《故宫六百年》,但其中囊括的内容不止600年。比如,1420年朱棣为什么建紫禁城?为什么要定都北京?书里都有涉及。此外我还意在通过故宫展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有186万件文物,浓缩了5000年文明,回望故宫,目光要超过600年。”祝勇说。

作为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除了用文字传递故宫文化外,祝勇也尝试用影视手法展现故宫之美。他目前正忙于拍摄一部关于故宫的纪录片。对于“故宫”通过各种短视频、小程序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网红”,祝勇认为,用哪种形式传播故宫文化,严肃或者轻松,网络还是纸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传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他说:“历朝历代,中华文明都强调仁爱、信义、牺牲、宽容等价值观,它不会随着王朝更替变化,这些正是我们传播故宫文化时需要弘扬的。”

赓续文脉传薪火

在《故宫六百年》中,祝勇写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流失被毁的灾厄,也写到故宫文物南迁颠沛流离的过程,更写到保护遗产、赓续文脉的一代代人。在《一座书城》一章中,祝勇用文字纪念了晚清民间文人守护文脉的义举:面对散失了3/4内容的《四库全书》文澜阁藏本,杭州丁氏兄弟决定进行抄补。这是没有官方发动、全凭文人自发进行的一次抄书活动,他们如女娲补天一般,经过7年努力,使得文澜阁“琳琅巨籍,几复旧观”。书中最后一章,作者介绍了一位在故宫工作多年的老前辈——庄严先生。他一身长衫,瘦削温静,在抗战时期为保全故宫文物,使其躲避战火,带着故宫文物南迁,以“人在文物在”的精神使国宝免于兵燹,为中华文化保存了血脉。“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先生,第二任院长马衡先生,以及一代代工作人员,像那志良先生、单士元先生,为保护中国的文化命脉,前赴后继,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祝勇说。

在故宫博物院创建之前,第一代故宫守护者就不辞辛苦,将文物清点登记造册。故宫人不怕打击,忍辱负重,在文物南迁过程中,易培基被卷入盗宝冤案,在他含冤去世后,故宫人并没有受此影响,仍旧前赴后继,完成了文物南迁伟业。

“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文物高于个人生命的精神代代相传,故宫前辈们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倾尽毕生心血,乃至生命。这种精神力量感召着我们,也鼓舞着我们。”祝勇动情地说。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文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