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祖安文化”污染未成年人心灵
“祖安文化”由何催生催化而来?如不加以遏制,会产生哪些更深远的不良影响?如何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空间,有效遏制这种荼毒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黑文化”?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祖安文化”是一种粗口文化
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上网时长明显增加。北京某初中学生家长刘女士在帮儿子调试网课时意外发现,自己眼中品学兼优的孩子,居然在网上频繁地与其他网络用户相互攻击、嘲讽。几十条留言中,很多用词和表述方式让她惊讶,“乍一看没什么,但仔细识别发现都是骂人的话,甚至可以说非常恶劣”。询问过孩子后她才知道,这种表达方式是正在未成年网络用户中流行的“祖安文化”。
“祖安”一词源于某网游同名服务区,该区玩家以擅长说脏话和骂人出圈,为了不被语言自净机制屏蔽说话内容,该玩家另辟蹊径,以独特犀利、不带脏字的语言文字来宣泄情绪,达到“嘲讽”目的,由此创造出一套脏话体系。
如今,“祖安文化”已经“火”出圈外,逐渐渗透进现实,侵蚀校园,致使语言暴力在青少年中流行,一些未成年人纷纷以“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自居,热衷于比拼谁骂得更有创造力,借此肆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互联网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朱巍认为,“祖安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粗口文化,“‘祖安文化’是为了避免被互联网关键词查询屏蔽,改变了骂人的方式,以比较隐晦的方式来骂人,它跟现实生活中的粗口骂人是一样的。”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