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剧场:危困中的渴望和依傍
本届戏剧节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国外剧目在这个时间基本不可能来到国内。戏剧节策划者依然希望像往年一样给观众呈现优质的国外剧目,但是又不想简单地线上放映,因而选择了剧场放映的方式,选取了《真假桃花》《万尼亚舅舅》和原版《战马》这三部首次或鲜少在国内放映的剧目,表达对国外戏剧伙伴的支持和思念,尽可能地表达“我在现场”的坚守。被誉为拥有莫里哀喜剧传统的法兰西喜剧院也令中国观众得以见到法式幽默的机智与诙谐——《真假桃花》(剧作:乔治·费多,导演:莉洛·博尔)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佳构剧情景,在当下社会中仍然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对照。很多欧洲当代戏剧导演在舞台呈现的时候,会刻意模糊历史文本中的时间概念,并且利用舞台符号,使得舞台呈现与当下的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指涉性,令历史和当下呈现出交错和重叠的状态。显然,《真假桃花》并未选择这一时髦路线。英国舞台剧《战马》(原著:迈克尔·莫波格,导演:汤姆·莫里斯、玛丽安妮·艾略特)带给了少年阿尔伯特无限的信念与勇气,它唤醒的是人们对和平和未来生活的企盼。《万尼亚舅舅》(原著:契诃夫,编剧:康纳·麦克弗森,导演:伊恩·里克森)则录制于2020年疫情期间,它讲述的是契诃夫对精神幻灭的理解,用极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剧中构建了希望。在全球大部分剧院仍处于停摆和黑暗的时刻,这些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力量。
找到人与城市的生命连接
| 上一页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