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流光薪火传(深观察)
继精彩纷呈的演出与展览之后,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剧协”)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及安徽等省市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徽剧进京的历史渊源”“徽班对戏曲发展的贡献及启示”“京剧和徽剧的传承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自今年下半年起,这一系列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的主题活动,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京剧孕育、诞生、发展的历史回望,也引发人们对戏曲艺术以及传统文化发展的思考。
开放包容 活力之源
“迩来徽部迭兴,踵事增华,人浮于剧,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当年,众多戏曲艺人汇集京城演出,为什么只有徽班蓬勃发展壮大并最终孕育出京剧艺术?1830年成书的《日下看花记》从声腔的兼容性、人才的开放性、技艺的全面性,道出了其中答案。
“为了获得京城观众的认可,当年徽班进京后,在声腔、曲调方面吸收了其他戏曲艺术的长处,进行了创新,更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表示。他认为,徽班自觉主动地从民间获得艺术的智慧,因而拥有鲜活的民间题材和生动朴实的百姓化审美。
徽班进京后对不同曲种之长的吸纳、融合、再创作,使京剧在诞生之初便把包容开放写进了基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说:“徽班进京后,并未因为‘二黄’声腔受到欢迎就把昆曲元素抛弃了。在行当上,早期的徽班是以小旦取胜的,成熟以后,以老生为台柱、生旦净丑得到了全面发展。声腔不仅充分行当化,而且也充分个人化,出现了流派纷呈的景象,促使京剧的表现题材、文化内涵变得非常丰富。”
| 上一页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