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

梨园流光薪火传(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12-14 08:13

除了将二黄、昆曲、吹腔等多姿多态的声腔汇聚一堂,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认为徽班的重要贡献还有两个,一是其领军人物的艺术成就,二是对剧目的贡献。

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每一条胡同都见证着230年来京剧的诞生和兴盛。大栅栏不仅是戏班剧社的云集之地,也是早期京剧名家的聚居区,更是培养后继人才的科班、戏园的聚集之地。从清末到民国,在大栅栏这片沃土上,诸多梨园世家人才辈出,流派纷呈,为京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上半叶,以梅兰芳等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推动京剧艺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知往鉴今 守正创新

“徽班进京为后人留下金山般的富有矿藏,徽班所体现的包容性、开放性、取长补短等精神特质,仍然是发展繁荣当下戏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如是说。今天,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就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徽班留下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优秀传统,为当下的戏曲艺术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当代戏曲艺术如何出好作品?如何赢得观众?我觉得越是臻于完善的境地,越是面临如何突破僵化的考验。即使是精华集大成者如‘国粹’的京剧,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也需要不断完善、推陈出新。”陈彦表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京剧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探索创新表达,更好地与当代社会融合,舞台上注入了更多现代意识、现代审美,赢得了更多新一代观众的喜爱。然而,随着文娱新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戏曲的传承、传播依然面临着不少新问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研究员毛时安认为,当下戏曲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应该形成一种“吸纳、消化、综合、反刍”的模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徽班进京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在大变革时代,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如何进一步延展?徽班进京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由徽班进京到京剧的诞生,传统文化要延续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吸纳和融合。”毛时安表示。在他看来,徽班进京的意义已经溢出了戏曲,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启示。

上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文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