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四年的你,会烦恼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变大了吗?
在林欣看来,如果像李晴这样,“比较”能带给个人内在的柔软和成长,这种“比较”就很积极。
林欣认为,如果面对差距时所进行的比较,不能成为激发自己向上的动力,而是让人自卑感加强,或促使人逃避,甚至造成心理创伤,那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比如,你看到谁更懂得理解和包容,你会想是不是自己之前处理事情态度有点自我,没有关注他人感受。这种就属于健康的自我反思式的比较,促使你完善自己,心变得柔软。”林欣说。
另外,根据林欣的观察,很多年轻人习惯把自己定义成失败者,每天把“loser”挂在嘴边,把自己的事业、感情、生活说得一无是处,这很可能造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里有一种‘正性定义’的训练,来‘改写’一些对事件的负向描述。比如,今天搞砸了老板交代的任务——这是一个负向的描述,带有负面暗示。我们可以把它改写为正性定义的话:由于经验不足,今天老板交代的任务没有达成理想的结果,但是它也使我积累了经验,下次再做这件事的时候,相信我一定可以不一样——这样思考,对人有激励的作用。”林欣说。
接受平凡的过程,不过分追求完美英雄的幻想
经常抱怨公司不器重自己、升职缓慢的唐丽坦言,其实客观来看,她当下的职场处境并不算糟糕。“我会反思到底在痛苦什么?最近和一起在国外留学的伙伴聊天,她认为我太追求完美的职场状态了。过于心急,还调侃说我是都市职场剧‘中毒太深’,幻想太多,总觉得一入职场就得一日千里”。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