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汽车滚动

汽车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产经观察·中国制造,强链补链正攻坚①)

人民日报  2021-01-20 05:56

在电机和电控领域,精进电动、华为、上汽、比亚迪、零跑科技等企业自主开发的三合一、多合一智能电驱系统,渐成行业主流;长安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智能整车域控制器、精进电动量产的500千瓦高压碳化硅控制器等超高功率电机控制器,也代表了未来电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张进华表示,为保障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的重点是持续开展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快固态动力电池、锂硫电池等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高效率、高集成度、低振动噪声、低成本的电驱动总成系统技术攻关等。补链的焦点则是突破稀土永磁材料、耐高温绝缘材料、高性能隔膜材料产业化瓶颈,推动关键生产装备、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

  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芯片等成技术攻关核心

1月5日,高端纯电品牌上汽R汽车宣布,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加上之前取得的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车载车规级终端产品认证,即将上市的5G智能电动SUV MARVEL R成为全球首款可以上路的5G智能电动汽车。

“将5G技术应用在智能汽车上,离不开通信车载终端。”上汽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似杰介绍,上汽旗下联创汽车电子基于华为自主开发的5G巴龙5000芯片,为这款5G智能电动汽车量身定制了车联网智能终端iBOX,不仅确保了5G车联网功能落地,还能实现车辆与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奠定基础。联创汽车电子还在国内首次量产了自主开发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和智能制动系统。

不仅是上汽,不少企业在智能汽车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上都有了突破。据张进华介绍,在IGBT功率半导体、AI芯片、计算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算法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一批企业相继实现了国产化突破。斯达半导体、比亚迪、中车时代等已经量产车规级IGBT,预计2至3年后可实现部分国产替代。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地平线推出Matrix计算平台,搭载自研征程2.0芯片,已经与长安、广汽等车企展开了量产合作,装机量已突破10万台;零跑汽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智能驾驶芯片——凌芯01已完成整车搭载;华为推出了智能自动驾驶系列解决方案,集成了自研的芯片与实时操作系统。但是2019年,与全球汽车芯片475亿美元的市场总规模相比,我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不到5%,依然任重道远。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汽车>汽车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