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汽车滚动

消费者如何避开汽修陷阱(来信综述)

人民日报  2021-01-25 08:19

河南安阳读者程诚就遭遇过配件欺诈。2019年冬,他的车电瓶坏了,于是找了一家汽修店花480元换了只新电瓶。没想到半个月后,电瓶又坏了。“我到另一家店检修,师傅拆下电瓶一看就告诉我,这个电瓶不是新的,是二手的。我只得又花了300多元,换了新电瓶。”程诚说。

湖南郴州读者蓝云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有一次,他开车不慎撞到路边护栏,造成前车灯损坏,于是临时找了一家路边汽修店换了一只新车灯。“还不到一个月,车灯在没有磕碰、正常行驶的状况下又坏了,很可能汽修店换上的车灯就是次品。”蓝云说,汽修店以次充好的行为,不仅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更会给车辆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有关部门应当重视汽修乱象,并下大力气整治”。

记者采访了一名汽修行业从业人员,据他介绍,一般车主在维修时都会把车辆留在店里,几天后再来取车,有些汽修店就利用这段时间,拆下状况较好的汽车零部件,换成副厂件或旧部件,只要车子没有明显故障,车主很难发现其中的“猫儿腻”。“即使车主在现场看着也不怕,车里那么多线路和零件,指着好部件说成是坏的,大多数人都看不出来。”这名从业人员说。

还有些汽修店鼓励员工多卖零部件获取提成,有些员工通过对车辆“做手脚”、增加维修次数或扩大维修范围来提高收入。有些故障很简单,换条保险丝就能解决问题,但这样就赚不到钱。于是有些汽修店就“小病当成大病医”,本来只需局部维修的零部件被整件更换,只需更换小器件的被说成需要大修,这样一来,车主往往要多支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维修费。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热门图集

汽车>汽车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