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如何避开汽修陷阱(来信综述)
此外,合同圈套也是车主容易“中招”的环节,有些汽修店故意在口头约定和格式条款中设置陷阱,导致消费者因未签订内容明确、规范合理的合同而遭受损失,且给后续维权带来不小的困难。
程诚在回忆换电瓶的经历时,认为缺乏合同、发票等有效证据是导致事后维权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去修车,以为只是换电瓶的小事,忽略了签订合同,也没有索取发票,以及保留维修凭证等,导致发现问题想要找他们赔偿时,手头几乎没有什么有力证据”。不少车主跟程诚一样,一开始去汽修店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小问题,过程并不复杂、预估花费也不高,就忽略了签订合同这一环节,没有明确具体维修项目和相关责任。当发现遭遇欺诈时才发现,证据缺失导致自己维权难上加难。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是大件消费品,构造复杂、专业性强,普通消费者遇到汽车方面的问题时只能依赖专业人士,因此需要在各个环节都留意证据保存,在维修开始前签订维修协议,议价时最好事先商定价格,明确具体项目、金额等详细信息,对于维修前后的车辆状态,可以拍照或拍视频的方式记录,同时注意索要留存票据。
专业支持、行业自律
汽修行业应当诚信为本
分析汽修领域消费者遭受欺诈的一些案例不难发现,与专业从业人员相比,消费者在技术、法律知识等方面往往处在弱势地位,这种“信息不对称”也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顺义法院的法官表示,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应当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旦发生纠纷,首先与承修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道路运管机构申请组织技术鉴定和调解,此外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者到法院提起诉讼。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