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光明日报》  2021-01-27 08:37

原标题:“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以笔为枪,鼓舞大众,让红色文艺之旗屹立飘扬

我们文学运动的目的在求新兴阶级的解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理论纲领》

上海虹口山阴路大陆新村,是鲁迅生前最后一处居所。隔着马路,就是新式里弄住宅东照里。1933年3月至6月,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在此间居住。就是在这里,瞿秋白抱病完成了《鲁迅杂感选集》的编选,并撰写一万五千余字的序言,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鲁迅的创作及其思想。

跟随左联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从多伦路出发,沿着“鲁迅小道”行走。至今,虹口区仍然留存有大量左联遗迹,“鲁迅小道”便是梳理其中几个地点串联而成。小道见证多少历史风云,我们仿佛看到,90年前的“他们”行走其间,以笔为枪,鼓舞大众,让红色文艺之旗屹立飘扬。

左联重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推动下,左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研究,以极大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据统计,自1919年到1949年,全国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书籍约1700种,左联时期翻译出版的占40%。除了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毁灭》等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辛克莱的《屠场》、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等其他国家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来。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