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21-01-27 08:37
左联的业绩和作品站在了那个时代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上,更是传诸后世的宝贵财富。2020年,左联成立90周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完成了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和展陈改版工程,一些尘封的左联往事以新面目呈现在观众面前。
纪念馆三楼,是左翼文艺代表作品的展示。左翼文化大旗之下,文学、电影、戏剧等创作极大活跃。以电影为例,1933年3月,以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1933年至1937年,陆续拍摄、上映了74部左翼电影。展厅中央,滚动播放着《渔光曲》《马路天使》《风云儿女》等电影片段。
“当年的左联盟员多是一群年轻人,我们希望面向今天的年轻人讲好左联故事。”左联会址纪念馆馆长何瑛说,“对先进文化的不懈求索,正是左联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
到人民中去,与身处的世界保持血肉联系,是“左联”精神对当下文艺的启示
首先,左联应当“向着群众”!应当努力的实行转变——实行“文艺大众化”这目前最紧要的任务。
——《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
1933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茅盾长篇小说《子夜》,3个月内重版4次,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也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在周立民看来,茅盾《子夜》的成功,在于作家打开了自身生活经验的世界,以金融和资本的视角呈现1930年代的上海。同为左联盟员的艾芜写作《南行记》同样如此,对滇缅边境民众苦难与斗争,以及传奇风情的展现,开拓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领地。“关注当下,到人民中去,与身处的世界保持血肉联系,正是左联精神的体现,也是当下中国文学需要的品格。”周立民说。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