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萧华将军的红色家风

  2021-02-20 08:05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学校里拣到一条小狗,后来送给一个比我大的小朋友。他的父亲也是部队里一位领导同志,我们两家很熟,父亲去看望老战友,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情。星期六的晚上,我回家后在父亲的办公室兼书房睡着了。灯突然亮了,睡得糊里糊涂的我被父亲叫醒。看着他板起的面孔和带有愠怒的眼光,我一下子吓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他严肃地对我说:“谁叫你把老百姓的狗拿来送人?你有什么权利这样做?在战争年代,我们那么艰苦,几天吃不到东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你随随便便拿别人的狗送人,太不像话!马上给我送回去!”说完就走了。这一夜我哭得很伤心,我觉得委屈。这狗是它自己跑到我们班的,好多天无人认领,学校规定不许养狗,我才把它送人。当然,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把拣来的东西送人了。

萧华对吃极不在乎。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困难时期,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共渡难关。萧华谢绝了组织上的特殊照顾,按照国家规定的粮食定量,和家里人吃同样的饭菜。所不同的是,他总是把好一点的菜夹到孩子们的碗里,叫他们先吃饱,他再吃。他常在饭桌上说红军时代的艰苦生活。炊事员做什么,他就吃什么。有时,炊事员把菜炒糊了,饭做生了,他也从不批评,总是很快将饭吃完,又投身到工作之中。在萧华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都以艰苦为荣,身上穿着补丁衣服,根本看不出是干部子弟。对此,萧华的女儿萧露回忆说:“他告诉我们,要能吃各种各样的饭菜,粗粮细粮,瓜果蔬菜,甜的苦的,不能挑剔,要学会适应环境,好日子会过,艰苦的日子也能熬。我们家的孩子基本上跟父亲学会了这套本事,凉的热的,软的硬的,荤的素的,都不挑剔。……我想,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都应学会这项本事,学会在各种环境中生活下去。”

2020年,萧华的女儿萧霜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有时,我突然说出的一句话、冒出的一个举动,都让我感觉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的品质、精神,就是‘传家宝’,通过言语、举止传给了我们,我们又传给了下一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是家风传承。”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