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法治

细数最高法工作报告中的“诚信”力量

人民法院报  2021-03-10 08:27

原标题:剑指“说假话”“卖假货”“造假事故”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褒奖诚信与惩戒失信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构建诚信社会的均衡力量、双重法宝。

刷抖音“抖”出失信被执行人、定制专属彩铃、转发“失信曝光台”微信、限制乘坐飞机和高铁……人民法院为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不少失信被执行人迫于面子和舆论压力,由不愿履行法律义务向主动履行转变。面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执拗,除了严厉的惩戒方式,人民法院建立了失信名单分级分类管理和信用修复、正向激励等机制,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鼓励自动履行生效裁判,充分发挥失信被执行人自我纠错的积极作用,改变“一时失信、一直失信”的窘境。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三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吴京耕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全国197万人次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内容印象深刻,他认为,这既是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稳步推进的体现,也是法院发挥司法职能,夯实诚信根基,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果。

深圳法院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江苏、浙江法院探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区分失信与经营风险的差别,为诚信的创业失败者提供重新创业的机会……

“充分运用法治手段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就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满怀信心。

运用法治手段治理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职尽责的体现,也是人民法院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智慧与担当。(记者 董星雨)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