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法治

细数最高法工作报告中的“诚信”力量

人民法院报  2021-03-10 08:27

原标题:剑指“说假话”“卖假货”“造假事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人民大会堂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用精炼的话语诠释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诚实守信原则的必然要求。

过去的一年里,各级法院审理各类合同纠纷案件886万件,切实保护着诚实守信一方的合法权益,倡导“言而有信”“有约必践”。

让虚假陈述者付出代价

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黑龙江鸿基米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系列虚假诉讼案件作出宣判,对该批63件案件的当事人合计罚款6300万元,成为近年来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行为开出的最大“罚单”。

面对如此破坏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挤占和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人民法院以决不妥协的坚定态度依法科处巨额罚款,以案为鉴敲响警钟。

现场旁听了庭审的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宗胜认为,该系列虚假诉讼案件的宣判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体现,也是在司法审判中践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向虚假诉讼亮剑,也是向诚信行为举旗。

2020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在总结以往办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既规定了通过“碰瓷”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常见犯罪行为的定性处理,又明确了相关衍生犯罪行为的定性处理,对性质恶劣、手法隐蔽多样的“碰瓷”行为亮出红牌,构建了惩处制度框架。

人之所助者,信也。帮助他人是互相成就之事,让施助者寒心就是让整个社会灰心。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五星村村委会主任余绍容表示:“人民法院依法严惩‘碰瓷’犯罪,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让‘碰瓷’者不再有恃无恐,让诚实守信成为共识和自觉。”

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