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沃尔巴克氏菌是如何让蚊子“不孕不育”的?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12月22日09:30

原标题:沃尔巴克氏菌是如何让蚊子“不孕不育”的?

自1967年沃尔巴克氏菌首次作为种群控制策略用于控制缅甸的致倦库蚊以来,基于沃尔巴氏克菌的蚊子种群控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今年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的社区中释放沃尔巴克氏菌感染的蚊子,使得该区域登革热的发病率降低了77%。

  破解细菌让雌蚊绝育的机制

其实从1938年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已发现,对于某些昆虫来说,来自一个地区的雄性无法与来自另一个地区的雌性产生后代。而来自同一地区的昆虫则可以正常繁殖。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昆虫被沃尔巴克氏菌感染,产生CI而导致的。利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伊蚊,也可以诱导产生CI。但“胞质不相容性因子(Cif)是如何工作的”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

直到2017年,Cif的真面目才终于被人们发现。“这类因子由两个蛋白组成,分别被称为胞质不相容性因子A(CifA)和B(CifB),它们编码在细菌基因组的一个类似操纵子的结构中。”王泽方介绍,人们发现,在雄性果蝇中同时表达这两种因子,可以产生CI;在雌性果蝇中只表达CifA,可以避免CI。

为了搞清楚Cif如何工作,人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型。主要的两种模型为“宿主修饰模型”和“毒素—抗毒素模型”。其中,只有毒素—抗毒素模型明确CifA与CifB的结合是避免CI的关键。但Cif在CI的产生和拯救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广泛争论。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