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动性更强的科普场馆提升知识“黏性”
郝志琦指出,虽然现在很多家长有了从小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意识,能够带着孩子走进科技馆,但有的家长只是把孩子往科技馆一放,就放羊式地让孩子自己去玩,家长却在一旁玩手机,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科学教育中,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地位永远不能被忽视。孩子们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否则科技馆只能成为孩子的“游乐场”。
郝志琦表示,目前科技馆自身普遍存在讲解人员短缺的情况,面对大规模的参观,显然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比如“自己拉自己”这个科普项目,主要科普的是机械滑轮的原理,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究竟是如何轻松拉起重物的。但如果不把道理跟孩子们讲清楚,很多孩子就只能把这个项目的设施当成秋千玩了。
科普教育不仅要有普及,还要有提升
“其实小规模的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讨论,对于科普的深入,以及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效果更好。”郝志琦认为,科技馆、博物馆等不应该只是一个展示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科普的平台。通过平台组织各种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参与进来。一场生动的科技创新比赛、一次充满趣味的科学创作活动,都有可能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作用。青少年只有亲手做了、亲手写了,才能更有参与感,科学知识才更有“黏性”。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