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动性更强的科普场馆提升知识“黏性”
虎年第一天,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共接待游客1.8万人;重庆科技馆春节假期开馆4天,共接待游客21296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近半,达到47.6%;大年初二至初六,广东科学中心展馆和影院迎客超过7.5万人次……科普场馆成为市民春节假期出游的热门选择。
春节期间,因为疫情的原因,许多人选择就地过年,而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等成为了许多家庭的热门打卡地之一,有些科技馆、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
如何发挥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为切实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发挥作用,是目前我国科普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
天津市天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天津中学高级教师阎为国认为,兴趣是儿童青少年最好的老师。2021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而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秋雨表示,我国的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到科技馆、博物馆参与实践活动,可以让青少年们开阔视野,获得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多元化的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策划和探究活动的创设,让青少年参与其中,自主进行探索,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