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变迁
1982年3月31日,本报刊发《本市买挂面比以前容易多了》;1983年1月7日,本报刊发《六十二家议价粮油店,昨起供应议价腊八粥粮》; 1984年3月30日,本报刊发《城近郊近千家粮店打破划片定点供粮办法》,“住在城、近郊和燕山区的居民,从四月一日起,可以在所在粮管所管界内任何一家粮店购粮了。这是市粮食部门为方便群众而采取的一项新措施。”新闻标题中出现了“议价粮油店”、“打破划片定点供粮”的说法,意味着取消粮票、市场敞开供应粮食的“坚冰”就要融化了。
1984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五六个年头。全国种植业全面增产,粮食、棉花、油料、黄红麻、桑蚕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喜人。其中,粮食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0712万吨,比上一年增长5.1%。秋粮入库之后,10月的《经济日报》上说,中国人均粮食近400公斤,基本解决了10亿人的温饱问题。
馄饨皮、主食面包、挂面、议价鲜豆浆、腊八粥粮、自制麻酱、早点、贴饼子、冻饺子……这些在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精加工”产品,开始在粮店出现了。而且每一次都能成为新闻登上《北京日报》。
1987年4月8日,本报刊发《三千小店租赁半年,国家、企业、职工三得利,消费者称赞——多少方便“租”出来》,有一段写的就是马神庙第四粮店“租赁后增加了一种粮食复制品——冻饺子,就是做好了饺子搁冰箱里一冻,可以长期保鲜,随吃随拿。老百姓可欢迎呐,这玩意儿方便呀!买两斤回去下锅一煮就能吃,连菜都省了……上个月光这一项的利润,就占了粮店卖全部粮食复制品所得利润的三分之一。除了冻饺子外,这家租赁的小粮店还有馒头、花卷、豆包、包子、窝头等许多种粮食复制品。而且他们正在筹备增加熟饺子,让顾客能够买了就吃。”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