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变迁
“每百条面袋可多抖出面粉三斤”
“爱粮如宝,管理精细,南皋粮店粮食损耗低差错少。”类似这样的报道,在那些粮食短缺的岁月中常常可以在本报见到。在人们的肚皮经常挨饿的岁月,可以说一粒米、面袋上可能抖落下的一小把面粉,都会令人倍感珍惜。所有浪费粮食的行为都受到批判,人们自觉自愿地堵塞一切浪费粮食的漏洞。节约粮食,不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大事。
上世纪80年代,物质短缺仍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烙印。1980年2月27日,本报刊发《海淀区许多粮店及食品加工单位使用抖面袋机,一年可节约面粉十二万斤》。
海淀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粮店和一部分生产单位用上了抖面袋机。人工抖面袋,每个劳动力一个多小时最多抖一百余条,效率低而且粉尘多,回收的空面袋重量仍然超过国家规定。一九七七年,这个区粮食基层店技革组设计制造成功抖面袋机,经过两年多试用,效果良好。用抖面袋机抖面袋每小时可抖二百五十条,提高工效一倍半,每百条面袋可多抖出面粉三斤。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使用抖面袋机的粮店和食品厂、挂面厂等食品加工单位,一年可节约面粉十二万斤左右。
九十年代
过去管别人吃饭 如今给自己找食
改革的大潮比人们预料的要来得迅猛。1993年5月10日,北京放开粮油价格,取消凭票、凭证、定量供应办法,粮票停止流通。为了实现“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目标,全国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国营粮店销售和利润锐减。这年8月,本报刊发《粮价放开后粮店干什么》,说的就是粮店“过去管别人吃饭,如今给自己找食”。
40余年国营粮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粮食系统因此受到了猛烈冲击,销售额一时全面下降。仅据东城区粮食局统计,去年6月粮食销售615万公斤,而今年6月仅销出240万公斤,同比下降60%。在6月份全市粮油订货会上成交量仅是去年同期的一半。资金不足、设施陈旧、负担过重等不利因素使国营粮食企业陷入困境。有人戏言:管别人吃饭的行业自己快没饭吃了。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