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毛主席纪念堂采用何技术起到对遗体“整容”作用?

党史博览  2017-07-25 09:18

原标题:毛主席纪念堂采用何技术起到对遗体“整容”作用?

11月6日,中央政治局听取了有关纪念堂规划、设计方案的汇报,确定了纪念堂的选址、建筑造型和设计指导思想。决定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端,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等距离200米之间,即原“中华门”的位置上。

“中华门”原是明朝初期修建的一座砖石结构的大门,后来改称“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清朝被推翻后改称“中华门”。其实,这个门早已不存在了。解放后,在这块土地上种植了大片常青树。这个位置正好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纪念堂在这个位置,正好与天安门南北遥遥相对。在东西方向上,正好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两馆现已合并为国家博物馆)之间。

纪念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纪念性建筑,但在政治意义上又各具独立性。纪念堂是一个安静、庄严、肃穆的场所,设计方案要求其建筑形式和布局与建筑地点的周围环境相协调,形式体现丰富的内涵,布局要与环境和谐。

经多次修改,正式确定的纪念堂建筑方案为:建筑形式呈正方形,八开间,重檐屋顶,两层红色花岗岩石台基,绕以汉白玉栏杆,廊柱为正方形抹小角,总高度为33.6米,长宽各105.5米。这个高度是依据天安门广场已有的建筑高度,经过视线分析确定的。站在天安门城楼或金水桥看纪念堂,不会出现纪念堂顶端与正阳门大屋顶重叠的情形。从广场其他方向和角度瞻仰纪念堂,都是高低相宜的。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