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今日推荐

毛主席纪念堂采用何技术起到对遗体“整容”作用?

党史博览  2017-07-25 09:18

原标题:毛主席纪念堂采用何技术起到对遗体“整容”作用?

纪念堂从1976年11月24日奠基到1977年5月24日竣工,只用了半年时间。它的占地面积为57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3867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为33718平方米。

纪念堂共分三层。第一层有安放毛泽东遗体的瞻仰厅,以及北大厅、南大厅。瞻仰厅的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陈列室,陈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第二层为展览室、电影厅。地下室为机电设备用房、库房和办公用房。

纪念堂正门朝北,与纪念碑朝向一致,面向天安门。纪念堂南北向设门,群众瞻仰,可直接进入北大厅,,通过瞻仰厅,最后经过南大厅离开纪念堂。同时,纪念堂东西向也设门,既可供各种不同路线使用,也便于疏散。

纪念堂主体建筑的四周是一圈廊柱。廊柱间距明间为8.7米,次间为6.6米,梢间明廊部分为6米。明柱共44根,从每边看都是12根。每根廊柱高度为17.5米,石料贴面,均为质地坚硬的白色花岗岩。柱形高大挺拔。44根廊柱不同于人民大会堂的原形柱,也不同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方形柱,而是采用四方小八角形状,密拼直缝,显示出严肃而微露柔和、凝重而又挺拔的效果。石料的色质和尺度,与纪念碑一致。整座建筑的外墙用淡黄色花岗岩石贴面,明朗而庄严。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