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旧档

自元代传入中国,小小的燕窝何以经久不衰?

广州日报  2017-08-02 16:38

研究者陈伟明、侯波指出,燕窝的输入对中国饮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燕窝本身营养价值较高,其滋补作用在明清时期已被广泛接受,富贵之家都用燕窝作为日常进补的食品。崇祯皇帝就是燕窝的忠实拥趸。清宫老档案也记载,乾隆几次下江南,每日清晨,御膳之前,必空腹吃冰糖燕窝粥。《红楼梦》记载:“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 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因此《红楼梦》中写贾府吃燕窝连篇累牍。其次,燕窝的输入加剧了明清时期饮食的奢侈之风。燕窝昂贵的价格成了官宦人家讲究排场的首选。徐坷《清稗类钞》中记载清代的筵席有烧烤席、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等。燕窝席是仅次于烧烤席的第二等高档席,“一燕窝席须八十余金”。袁枚的《随园食单》也记载:“某巡抚宴客, 碗大如缸,日炖燕窝四两。”又如湖广巡按御史王骥“烹鱼时,必先置燕窝腹内方食。” 

明代燕窝成了招商引资的“诱饵”

根据一些资料还能获知,在16世纪中期,海南的燕窝都没能端上餐桌,所以元代时中国的燕窝绝大部分应来自南洋。即使到了明清,海南燕窝也只是“岁出不过数斤”,没能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与东南亚的贸易,就愈加显得迫切。

学者冯立军指出,明代中文古籍中对东南亚燕窝产地已有较多记述:如张燮《东西洋考》记载了交趾、占城、柬埔寨、大泥、马六甲、哑齐、彭亨、柔佛等处出产燕窝,这种“美食地图”的绘制,已经很精确全面了。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秘闻旧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