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代传入中国,小小的燕窝何以经久不衰?
中国人对燕窝的爱好也引起了刚刚到来的西方殖民者的注意。西班牙人奥古斯丁在1624年的记述中写道:“更有价值的产品是由某种被错误地称为燕子的小黑鸟搭建的窝……获得燕窝只能通过一条供上下的绳索, 有时也通过攀爬竹竿来获得, 如此危险的采集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伤胳膊断腿, 甚至丢掉生命”。
冯立军指出,在明代,东南亚的燕窝早期多“随舶至广”,即经由广州进口和分销。1567年明朝政府解禁开放漳州月港为海外贸易口岸后, 燕窝、犀角、象牙、檀香、蜂蜡等贵重物品纷纷而至,富商巨贾尽享其利。此外,广东的惠州亦是燕窝贸易港口。不过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地贸易凋零冷清,太守林燮轩以燕窝等珍奇之物为“诱饵”,招徕富商大贾,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进补”和“显富”观念拉动了长期的贸易繁荣
冯立军指出,受中国市场强烈需求的刺激,采集燕窝成了东南亚当地居民一项风险很高但获利也颇丰的生计。相较而言,苏禄群岛、北婆罗洲和爪哇岛为燕窝主要产区,与中国的燕窝贸易也最为繁盛。在苏禄,各国商人对于中国市场青睐的燕窝等产品的无限贪求,极大地刺激了统治者,使他们加强了对苏禄地区所产燕窝的控制。东北婆罗洲是苏禄控制之下的重要地区, 亦是苏禄苏丹采购贸易的核心。据统计,从东北婆罗洲每年进口到苏禄的白燕窝约有200多担,黑燕窝约700担,总价值可达45万西班牙银以上。苏禄统治者采购到的燕窝, 并不全部于本地交易,也通过向清王朝进贡的形式,换取丰厚的赏赐。此外,爪哇岛出口到中国的燕窝每年也不少于200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