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丛莽斧钺 验我坚贞

北京日报  2018-07-13 08:04

原标题:丛莽斧钺,验我坚贞

“虽死不辞”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启程时,红军要走到哪里?走多远?一切还是未知数。“长征”这个词还没有提出来,中央最初的计划,是向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因而叫“西征”。

三个月前,第五次反“围剿”的形势已经日趋艰难。中革军委派出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西征的红六军团倒是另有收获,他们和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开创了湘鄂川黔苏区,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后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编为红二方面军,参加了长征。

北上的红七军团,却是步步遭险,处处逢难。

带领这支队伍的,是当时还未满22岁的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

在年轻的红军中,有不少天纵奇才的年轻人,在二十几岁就成为高级军事主官,林彪,23岁任军长,25岁任军团长。排名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当时和寻淮洲搭班子,任红七军团参谋长,时年也才27岁。即便是在这些年轻的高级将领中,寻淮洲也是最年轻的。

寻淮洲是湖南浏阳社港区莲溪乡黄狮村(现在的社港镇淮洲村)人,1912年8月出生,家境贫寒,自幼体弱多病,4岁时仍不能站立行走。

寻淮洲在莲溪高小上学,他13岁时的一篇作文留存至今。作文题目是《现在的我》,文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将来要成大国民。故从现在起,就要发奋读书,学业上进,竭力锻炼,增强体魄,提高见识,胸怀大志,将来干一番事业,不负国望,死而足矣!”

两年后,1927年,15岁的寻淮洲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转年入党。这个营养严重不良、4岁尚不能走路的“小萝卜头”,从此成了红军中的一员猛将。

寻淮洲从战士、副班长、代理排长迅速成长,18岁就担任了红12军第35师师长,20岁任军长,21岁就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

到了1934年夏天,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重兵压境,已成铁桶合围之势。手握红军指挥权的李德、博古仍在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则被排挤出了领导层。

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下,红七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北突围而去,以期吸引敌军,缓解中央苏区的压力。

北上抗日先遣队踏上了征程,但它显然不是一支精干的队伍。上世纪70年代末,大将粟裕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为了执行新任务,突击补充了两千多名新战士,合计六千多人。其中战斗人员四千多人……非战斗人员约二千人,包括中央派出的一个随军工作团。武器也很不足,全军团仅有长短枪一千二三百支,一部分轻重机枪和六门迫击炮,许多战士背的是梭镖。但其它物资却不少,中央交付部队随带的宣传品就有三百几十担,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担子,总共五百多担。

寻淮洲就是带着这样一支队伍,从瑞金出发,行程3200多里,转战闽浙皖赣4个省几十个县,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击退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到10月,红七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在那里,他们接到了已经开始长征的中革军委的最后一道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

出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是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原红十军政委方志敏,原红十军军长刘畴西任军团长。

方志敏是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中共领导人之一,一手创建了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并且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苏维埃政权之一。方志敏同毛泽东、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

按照中革军委最后的电令,新组建的红十军团担任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北上。那不是中央红军计划中西征的方向,而是原红七军团诱敌分兵的方向。

当时方志敏正犯着痔疮,每天流着脓血,不但不能骑马、走路,连椅子也坐不了,只能半躺着。有人主张他留在苏区,但他坚持要亲自带队北上。

这次任务的凶险,方志敏何尝不知,但他在遗稿中写道:“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出征后,他在给妻子缪敏的信中写道:“这次出发,任务是非常伟大的,将来的胜利也是伟大的,你今后将在无线电里得到我们胜利的消息。”

没想到,这一去却成永诀。

红十军团,成为红军长征开始后派遣到中央苏区之外的一支孤军。而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后还留下了更大规模的留守孤军。

上一页下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