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丛莽斧钺 验我坚贞

北京日报  2018-07-13 08:04

原标题:丛莽斧钺,验我坚贞

“人间遍种自由花”

方志敏、瞿秋白分别被俘时,最后留守在中央苏区的项英、陈毅,还在焦急地等待中央的最终指示。

红军主力转移后,蒋介石大军压境,要“斩草除根,掘地三尺,绝不容赤祸死灰复燃。”昔日红都瑞金,满目疮痍,“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依据中央2月份发来的电令,留守部队已化整为零,队伍分散,机关分散,分9路陆续突围,进山打游击。瞿秋白就是在突围过程中被捕牺牲的。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也在突围时牺牲。当时,毛泽覃和游击队战士在瑞金附近的一处土房中驻扎。黎明时分,负责警戒的战士睡着了,被敌人巡逻兵发现。战士供出毛泽覃就在附近。年仅30岁的毛泽覃掩护其他人离开,自己被敌人击中牺牲。今天,那处村落被命名为“泽覃村”。

9路突围,最终只有4路成功。

到3月,苏区的部队只剩下项英、陈毅、贺昌率领的红24师70团和中央军区直属队。他们决定将部队分为四队,穿过会昌封锁线,往福建长汀地区突围。

此刻,长征的红军主力已进入云贵边界,穿梭在崇山峻岭、雨烟雾瘴中。电台的联系一直叫不通。

3月9日17时许,瓢泼大雨落下,中央终于回电了。但密码已换,无法译出电文。陈毅、项英只好将电台掩埋,烧毁电文,开始突围。

这封没有被译出的电文,是中央和留守部队最后一次通电。直至红军长征结束,落脚延安,留守部队仍未能与中央取得联系。

在等待中央回电时,贺昌率领先头部队开始渡河,进入天门嶂。

山高林密,敌人重兵包围。双方交火,狡猾的敌人立刻发现红军行踪。

贺昌负伤,敌军逼近,高呼:“抓活的!”贺昌,这位在南昌起义部队中曾与陈毅共同战斗,担任过党的中央委员和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年仅29岁的年轻人,举起枪,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呼:“红军万岁!”

项英和陈毅率领着部队突出了重围,转战到“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的赣南油山地区,以这里为中心,艰难困苦不亚于长征的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开始了。

项英、陈毅和游击队员们潜伏山中,如野兽一般地生活。

项英和陈毅的身体都不适合游击战。项英是高度近视,还患了夜盲症;陈毅伤势未愈,伤口化脓,二人搀扶着,穿行在山岭密林间,他们不敢停下来,不敢在同一个地方过夜,甚至不敢高声说话,他们放轻脚步,不敢踏平青草,他们要掩盖一切痕迹,因为敌人可能就在身后几公里的地方。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描绘了游击队员的生活。

打游击时,断粮是常有的事。即使有粮,因为整天转移也没有时间煮,而且煮饭又怕冒烟被敌人发现,从领导到战士只好吃点野菜野果充饥。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甚至两三天也吃不上。有一次,陈毅和敌人猝然遭遇,他伏在茅草丛里,只能爬到水沟里喝点水,嚼点野草,连续三天没有吃饭。

衣服添置非常困难,住宿条件就更差。项英曾告诉斯诺,一套棉布军装,他穿了两年。晚上,不脱衣服,也不脱鞋,只要稍有动静就立刻转移。房子自然是没有的,只能倚着大树睡觉,下雨就把伞撑起来,背靠背坐着睡。有石洞的地方,就在洞里过夜。游击战士们就这样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了无数的风雪之夜。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只进过两次房子。真是:“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1936年冬天,国民党军四个营的兵力包围特委机关驻地梅山斋坑,陈毅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被困了20多天。因担心难以脱身,他在布片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以为绝笔,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其实,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围才算解。国共达成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

全国解放后,陈毅修改《梅岭三章》诗稿,将“人间遍种革命花”改为“人间遍种自由花”。(记者 袁云儿)

上一页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