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2020-04-24 08:38
“实践一号”卫星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开展的高空磁场、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测量,让我国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宇宙空间环境。在长达8年的在轨运行期间,“实践一号”卫星进行的硅太阳能电池供电系统、主动式无源热控制系统等长寿命卫星技术试验,为我国设计和制造长寿命卫星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多数卫星发射入轨后只需在太空工作,不需要返回地面,返回式卫星却是例外。早期由于技术限制,要利用底片才能拍摄高清晰度的照片,必须让卫星带同底片或者用回收筒将底片送回地面进行分析,因此各航天大国在军事侦察及国土普查中均需利用返回式卫星。后来数据传输技术逐渐成熟,可以从卫星上直接传送影像数据到地面,返回式卫星的用途也演变成开展空间试验,并回收试验品。
庞之浩介绍说,我国的返回式卫星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在攻克卫星姿态控制、再入防热、回收等技术难点后,我国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首颗返回式卫星。卫星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于12月2日成功返回地面。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我国通信部门就表达了对通信卫星的迫切需求,希望改变我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况。1970年6月,五院组织队伍开始了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年探索,我国确定选用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方案。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