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2020-04-24 08:38
至1999年,我国不仅在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等应用卫星领域迈向全面应用,还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若干重要的卫星技术领域达到较高水平,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载人航天、北斗、探月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范含林认为,中国卫星技术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如今,我国空间技术继续高歌猛进。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进入空间站任务飞行阶段,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完成组网,“嫦娥五号”探测器即将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在通信卫星领域,“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首发星已成功定点,该平台将带动我国大型卫星公用平台升级换代,能力跨越式提升。在遥感卫星领域,“高分”系列卫星相继发射,推动我国空间分辨率迈进亚米级时代;“风云”“海洋”系列卫星均有多星在轨运行,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近年来“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太极一号”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等“科学新星”冉冉升起,将为科学界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发挥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卫星数量激增,频轨资源“先到先得”
随着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1957年进入轨道,人类迈出了通过发射人造卫星连接地球和宇宙的第一步,这极大地激发了人类探索太空的热情。随着卫星数量的猛增,卫星频轨资源也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
| 上一页 | 下一页 |